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

新google工具栏添加Gmail按钮的曲线方法


google工具栏现在已经是离不开的IE浏览工具栏,最喜欢的就是搜索和Gmail新邮件提示,但是新版的没有了Gmail按钮,每次新添加都痛苦得要死,尤其是在开新用户名的时候。
刚才发现一个新办法——
1,将有Gmail按钮的用户名设置成可以在不同电脑上共用google工具栏设置(使用google 的任何一位都应该马上设置!);
2,在有Gmail按钮的情况下,鼠标放在该按钮上,点击右键,选择第一行“‘Gmail’按钮选项”;

3,这时会弹出一个新窗口;


4,点击高级,弹出一个新窗口;

5,保持这个窗口不关闭,退出google工具栏原来账户;
6,重新登陆想添加Gmail按钮的账户;
7,在google工具栏登录状态下,点击前面2步骤的弹出窗口的“保存到google工具栏”,成功添加!

2009年11月13日星期五

想起了小时候的儿歌

原来发在豆瓣上的,备份一下。

1

我有二分钱

叫我上南园

南园有个老大哥

叫我听广播

广播吱吱地响

叫我当队长

队长一撅嘴

叫我当革委

革委一撅腚

叫我当老百姓

老百姓,扛铁锨

扒窝埋汉奸

纪念我纯真的少年岁月

我是80年代生人

2

  巴锅巴盆

  把你妈的小腚门

  

  彼时乡村尚穷,破了的锅碗瓢喷舍不得丢,专门有人走乡串户,给人家修理,就是接缝抹一道土胶,再用钉子“巴”上。他们往往是骑着老式自行车的,边骑边吆喝——巴锅巴盆~~~

  我们一群小屁孩就跟着自行车跑,边跑边喊:“巴锅巴盆,把你妈的小腚门”,不但那人会生气骂我们,父母也会骂,但在当时却觉得很好玩,可能是因为很少见过外村人吧,现在想起来觉得可笑啊。

  这样的职业现在没有了,还有做铁筲(白铁水桶)的,但后来也有了新的职业,比如倒(铸)铝壶、炒瓢的,但这些粗俗的歌谣,是没有人再唱了,不知道谁的那一声,成了最后的回响。

3

知不道,道不知

给你个小勺挖屎吃

粗俗的儿歌似乎很多,而且记忆深刻。

遇到一问三不知的人,你可以这么说他。

我这么说会不会教坏小孩?

知不道就是不知道的意思。

我一个中学老师说:其他地方的人说“不知道”,是不知道还是要说(不知-道),但山东人是虽然知道,但是不说(知-不道)。这没有多少道理,但是方言自有方言的乐趣。

挖屎吃,嗯,还真的和“卷家咛”与异曲同工之妙,现在想想,可能是那时候确实缺吃的?

4

  叫你三声不答应

  给你个驴屌卷家咛

  

  我刚才花了很大的力气,终于还是决定用这个粗俗的字。

  家咛是我音译的,白话里叫“煎饼”,但是在乡野方言,就叫“家咛”。家咛是主食,在我小学时还是以地瓜家咛为主,后来妇女们才学会烙(不读lao,读luo一声)小麦家咛。

  那是像一张直径约一米的圆形牛皮纸,对折成扇形后,将一个角与扇形圆点重叠,折成近似方形,里面卷上大葱,再卷几下,成条装,便是所谓的煎饼卷大葱。

  至今时,老人们遇到人打招呼,不是问“吃了吗”,而是“吃家咛了吗”?

  

  遇到那些对你爱理不理的家伙,你可以这么骂他。

  先是喊他的名字喊三次,如果还不答应,就来这么一句,然后远远跑开。

当然,如果你觉得他不会打你,或者你真的很生气,那就很快速的喊三声他的名字,然后跑开了唱。

5

继续温馨回忆……

挤,挤,挤油油

一挤挤个屎头头

汗,原谅我小时候受教育不多!又来了一个脏字。

我小时候,山东的冬天是很冷的,上小学,课间空的时候滚雪球,能滚到直径一米多,两个小孩子都推不动为止,推到哪儿停在哪儿,就当成雪人的身子,在上面再按个小雪球当脑袋,就是雪人了。

不过说实话,很可惜,我的印象中,事实上并没有太多堆雪人的记忆。许是太冷吧。

那时候说的是,第一场雪、第二场雪都有“毒”(这是我们从露天电影里学到的词),不能吃,但第三场雪就可以吃了。

一不小心跑题了。

我是说,那个时候天很冷,教室里甚至家里都是没有炉子的——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暖气什么是空调,煤球都不多。那时候上学,是妈做的棉鞋,里面垫着干净柔软的苞谷皮——就是你吃的煮玉米的最里面的几层“叶子”,靠着它们隔开冻硬的地面。

幸亏山东的冬天,几乎每天都有大太阳。课间空的时候,我们一群小男孩就在学校的土墙、教室的外墙这些地方,排排站,然后慢慢地朝中间挤,用力地挤,也不怕衣服蹭墙上的土或者被磨烂,挤啊挤的就挤出一个家伙,他就是“屎头头”,然后他就跑到边上,再朝中间挤,这样就又会挤出一个……

挤的时候,就会憋着脸喊:

挤,挤,挤油油

一挤挤个屎头头

想来,这就是劳动号子啊!

很无聊嘛?但真的会挤出一身汗的,身上粘粘痒痒的,冬天真的一点不可怕。

6

锦鸡翎,扛大刀

我要谁,既你挑

这是另一个游戏。

锦鸡翎,我小时候一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,因为在方言里是“几鸡翎”。其实那是我们每个人都见到过的,就是京剧里武将头上飘摇威武的两根长长的锦鸡翎毛。

扛大刀,也不是随便的一把刀,而是类似于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的京戏大刀。

好了,你看出来了,我们那里国粹教育不错,对京剧很了解。

事实上,我非常喜欢看戏——不能叫听戏,说实话,很多时候我是听不懂的,这个我们村子那些很有戏瘾的老头老嫲嫲是一样的。

我们村子甚至还有过一个剧团。唱的不能说是京剧,有时候会是豫剧,有时候是梆子戏,有时候还会是吕剧,大多数时候我是分不清楚的。

每年冬天,到了年关,大队院里就会砌石头堆土搭戏台。过了年初一,早早,抱着小板凳去占位子,小孩和老嫲嫲在前面,大人在后面。除了正儿八经的戏,村里一个很捣蛋的叔,平日里就喜欢闹的,画成丑角,还会抱一户人家的小孩给大家撒糖。里面最威风的当然是花脸和武将,武将也最好认,背后总是要插一把旗子,或者戴着两根长长的锦鸡翎。

天天唱,一直到初五。

我那时候就喜欢,还在家里用杨树枝绑上碎布条做“红缨枪”,可惜直的很少,很多时候只能用玉米或者高梁秸。用这些材料可以作锣锤、打马鞭。

我一直想要锦鸡翎和大刀,一直不能做。

后来这些唱戏的,出嫁的出嫁,娶老婆的娶老婆,总之是不知道从哪年开始,过年不再唱戏了。

可能正是开始有电、有电视,人们开始有钱打扑克、打麻将的时候。

那个时候,下午放学后,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就是“锦鸡翎扛大刀”。

在我家的前面10几米就是前后四村的小学校,放学后是不关大门的,只锁教室,那几乎可以算是我们小孩的游乐园。

在学校的空地上,,就能玩这个游戏。游戏规则是:一般大的小孩分成两伙,隔着10米左右面对面站着,手拉手,紧紧相连。一队开始从另一个队里选出一个人来“闯关”,也就是用力冲向选人的一队,冲破相连的手就是闯关成功,就可以回到自己的队伍,冲不过去的话,就被俘虏了,就必须加入到选人者这一队。接着就是刚才被选的一队开始从选人者一队选出一个来,闯自己这边。

这个歌就是在这时候唱的:

选人队:锦鸡翎!

被选队:扛大刀!

选人队:我要谁?

被选队:既你挑!

这是无论被选队还是选人队都是豪气满胸!

有时候开头的唱错也没有关系:

被选队:锦鸡翎!

选人队:扛大刀!

被选队:你要谁?

选人队:既我挑!

然后就是挑人,然后就是闯关。

因为被选的人可以选择他认为最弱的一个空去闯,而阻拦的队也是可以左右移动,用最有力气的一个空来阻拦他,这样越是人多,就越有调节调整的选择。

这样重复下去,就会有一个队的人逐步减少,最后全部被实力强大的队“俘虏”。

每一个被选的人,都会尽全力去闯;一旦闯不过去而被俘虏,又会全心全意的站在新的一方。这样的游戏才有趣味,谁耍赖的,就不跟他一起玩。

7

下面是另一个,在别人打架时起哄的~~

打打闹闹

打破耳朵换小哨

小哨不响我不要

比如这个,是不能用普通话读的,在我们那里,耳朵,叫“勒(类似于le)到”。

我那时候的哨子,最多的当然是春天的柳哨,也就是很多人说的柳笛,小的只有唢呐的簧片那么大,大的有比大人拇指还粗的,短的不足寸,长的倒是可以挖上好几个孔的。

当然,我们最喜欢的,还是“小哨”,就是简装版的“铁哨”,一块铁皮拧成的那种,村里的小卖部没有卖的,只有货郎——你没有看错,就是初中历史课本上的“下乡”的货郎——才卖,可遇不可求不说,一个小哨赶得上好多冰棍。

当然,我也曾经尝试过做“泥哨”的,可惜,河里挖的红泥不管是晒干,还是丢到炉灶里烧干,放到嘴里总是有泥巴,失败了几次,罢了。

8

一个最经典的吧——

小老吹,上灯台

偷油喝,下不来

鼓楼鼓楼滚下来。

9

突然想起个到现在还被小孩唱的儿歌——

前边走,是小狗

后边跟,八路军

……

……

……

跟不上的打离婚!

一群小孩下学回家,或者出去玩,只要是超过3个人,就可以唱了。

当然,第一个人是不会这么说的,不然就是骂自己是小狗了。

后面的任何一个只要想整人的时候,就喊:前边走,是小狗……

大家就都不会争着走第一个了,但也不会走最后一个,速度是有节制的加快,并且开始一起喊“后边跟,八路军,跟不上的打离婚”,因为谁喊,谁就能控制速度了,因此大家都会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喊,尤其是提高最后一句的突然性。

在说完最后一句的时候,大家会一起冲出去,因为谁在最后,谁就会“打离婚”!

那个时候,打离婚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啊……

现在,打离婚已经不能提到一个什么高度了,似乎要当成日常生活来看待了,结果某年我回家后,果然也听到了这个儿歌的新世纪版本——

前边走,是小狗

后边跟,八路军

跟不上的——

……

……

发奖金!

注:发奖金当然是给别人发。

10

写着写着,似乎很多已经忘记了的故事开始冒泡,咕嘟咕嘟的从记忆里冒出来,

拉,拉,拉杨叶

谁回头,是个鳖

这是一件多么寓教于乐的事情啊!

我以前一直觉得,中国的农村,特别是贫困的农村,是拍不出欧洲乡村的那种温馨浪漫的。

这可能是张艺谋或者别人的电影潜移默化的结果。

但现在,我觉得如果给我一个镜头,而且时间能够倒流的话,我一定能拍出一个写实的浪漫的乡村儿童的镜头——

在北方的农村,地上是金黄的厚厚的杨树叶,那些金黄,不是干枯的,而是湿湿亮亮的、甚至有些还泛着绿色的新鲜叶子。

那时候,天必是蔚蓝的,云必然是高高的,空气必然是干净的。

那时候,树一定是蹿天杨,蹿天杨必然是高高直直的,树上,必然是湿亮金黄的杨叶,而那些杨叶,地上的和树上的,必然是宽阔的,完整的心形。

那时候,那些孩子也必然是快乐的,他们的衣服是整洁的,挂着草,但那不是脏的,他们的笑容是干净的,但不是憨厚的。他们没有沉重的负担,他们没有任何考虑贫困、落后、堵塞的想法。

他们是简单而快乐的。

他们每个人手里拿着一跟长长的线绳子,那是种地的时候用来均分田垄的、扯直线的。这根线绳子的两端分别是一根细直的杨树枝。

我们到树林里,捡那些宽大的杨树叶,每一张都有我们的3个手掌大,叶柄上有些褐色的突起的点,根根叶筋暴起,仿佛大人手背上的血管。捡起树叶,从中间穿过去,另一端的树枝会阻着不让它掉下去。一群小孩这么玩着,捡着,比赛谁照的杨叶多,谁的大,谁的金黄漂亮,谁穿的多穿的快……

这个情景现在想起来让我感动,虽然我知道,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。这么想的时候,我甚至怀疑那首儿歌是不是不是这个时候唱的,我眼前只有那些比张艺谋能想象的更金黄的秋树林,我甚至开始想象那些秋树叶的冰凉和独特的气味。

在把绳子穿满后,我们就每个人长个长尾巴似的拖着,跑着回家。撸下来堆在柴房,等着晚上妈回来煎鸡蛋辣椒。然后带着绳子再回去穿。

在穿到大家都不想穿的时候,就会玩拉杨叶的游戏了。

其实这个游戏你们可能都玩过——丢手绢。

对,就是那样,一群小孩围坐一圈,一个人站起来,拉着杨叶跑,边跑边唱:

拉,拉,拉杨叶

谁回头,是个鳖

跑着跑着就突然丢下,跑回自己的位置坐下,那个杨叶丢在谁身后谁就去追,追上的就自己坐着,上一个人继续拉杨叶;没有追上,就开始自己去拉杨叶,当然是自己穿的。一直等到大家累了,杨叶被拖掉光了,游戏就结束了。

很可惜,我真的忘了很多,因为这个游戏实在消失太久了。

现在,那种大大的蹿天杨已经没有了,有的是另外一种杨树,叶子小小的,不等长大,就会卖给木板场。其实,就算不卖给木板场,就算还是那种宽阔的、金黄的、湿凉的蹿天杨叶,也不会有人玩这个游戏了,因为,谁家里也不缺这点树叶炒菜了——20年后,那里用的是煤气灶、饮水机了。在说,那些孩子们有更多的玩的了。

刚才以为自己记错了,查了一下“丢手绢”的儿歌:

丢手绢丢手绢

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

大家不要告诉他

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

真他妈的傻啊!我可以肯定了,这不是我们唱的,这不符合我们的成分啊!

拉,拉,拉杨叶

谁回头,是个鳖

这个多么过瘾,干脆!

11

扯大锯,拉大钢

下来谷子喝面汤

你一碗,我一碗

撑得XX通红脸儿

这是哄小孩吃饭唱的,小孩子叫狗蛋,XX就是狗蛋,小孩子叫银行,XX就是银行。

别问我“大钢”是什么,我也不知道。

但是据我怀疑,结合上下文,应该是一种宽大的条锯,专门用来锯大树的。

后来我长大了,也用这个来逗比我小的孩子——

扯大锯,拉大钢

下来谷子喝面汤

你一碗,我一碗

撑得XX翻白眼儿

但这是不能被大人听到的,不然要挨揍!

但关于这个,但是有一次听大人说起了一个笑话,因为那时候小,他们可能没有想到我能记到现在。

在农村,婆媳关系是很不好处的,当时一个妇女对她外头诉苦,就是用的这个儿歌:

扯大锯,拉大钢

是您娘不跟我搭腔!

“您”不是尊称,只是“你”的方言发音而已。

拉大锯,扯大锯, 锯木头,盖房子。 姥姥家,唱大戏, 接姑娘,请女婿, 小外甥,你也去。

这是某年春晚上的儿歌吧,那是我第一次听。不知道为什么,就是觉得很多儿歌一经整理、美化,就没有了那股简单、干脆的劲了。

12

逗逗逗逗虫……

飞了……

这个应该是广为流传的吧,哄小孩的。

把食指对到一起,其他手指虚握,食指一点一点的,说:逗逗逗逗虫——然后把手划开,藏捣背后,说:飞liao

这时,那小孩子就傻了瓜叽的奇怪,找啊找,你把手拿出来,伸出食指给他看,他就又会傻了瓜叽的格格笑起来。

于是,你也傻了瓜叽的笑,傻了瓜叽的觉得他很可爱,傻了瓜叽的喜欢他。

14

这两天突然想起来小时候的事情,分享一下,低级但有趣味啊!

那么,现在我就再说几个低级趣味,不但好玩而且还有商业价值的儿歌吧。

事实上,叫儿歌是不准确的,因为这些明明是广告,但是在我们的童年,这带给我们的是比那些课本上的儿歌——比如弯弯的月亮两头尖之类的——更多的快乐。

在唱以下儿歌之前,请允许我煽情一下——

谨以此文献给卖老鼠药的。

      ——题记

好了,下面是说明,唱得时候一定要用山东沂蒙口音。

为了阅读方便,下边的老鼠全部用“老畜(laochu)”代替。

老鼠:读lao chu,老畜(chu轻声)

药:全部读yue,音“曰”。下文所有的“药”均写成“曰”。

1

老畜曰,曰老畜        老鼠药,药老鼠

曰死老畜有好处        药死老鼠有好处

你不买,我不卖        你不买,我不卖

老畜呆家里啃麻袋       老鼠在家里啃麻袋

一个麻袋两块多        一个麻袋两块多(元钱)

不如买包老畜曰        不如买包老鼠药

      

这是我学会的第一首关于卖老鼠

药的吆喝。

后来我了解到还有另一个版本:

老畜曰,曰老畜        老鼠药,药老鼠

曰死老畜有好处        药死老鼠有好处

你不买,我不卖        你不买,我不卖

老畜在您家谈恋爱 老鼠在你家谈恋爱

谈恋爱,生小孩 谈恋爱,生小孩

您省这俩钱划不来。 你省这俩钱划不来。

      

2

小老畜,真讨厌

又偷米,又偷面

又爬缸来又钻罐

两口子睡觉它偷看

光偷看,还不算

还爬到床上咬被单!

      

最后一句话也有另一个版本,叫:

小老畜,真讨厌

又偷米,又偷面

又爬缸来又钻罐

两口子睡觉它偷看

光偷看,还不算

它还要拉上几个屎蛋蛋!

      

3

七点放,八点见

顶多过不了九点半

      

这个是说疗效的,够很。

      

4

老畜曰,闻味的(di)    老鼠药,闻味的(di

老畜闻到断气儿的(di)   老鼠闻到断气儿的(di

      

5

不用吃,只用闻        不用吃,只用闻

光曰老畜不曰人        光药老鼠不要人

      

另一种气体老鼠药,重视安全性。

      

6

爬墙的,过梁滴        爬墙的,过梁的

日头地里荫凉滴        日头地里荫凉的

一包老畜曰我曰得它光光滴   一包老鼠药药得它光光的

      

这说明药的全能。

7

养个猪,养个羊

都比养个老数强

人人那个都说哎,

沂蒙上好

沂蒙山那个山上哎

好风光

青山那个绿水哎

多好看

风吹那个草地

见牛羊

高粱那个红来

豆花香

万担那个谷子堆满仓

人人那个都说哎,

沂蒙上好

沂蒙山那个山上哎

好风光

青山那个绿水哎

多好看

风吹那个草地

见牛羊

咱们的共产党

领导的好

沂蒙山的人民

喜洋洋

这算是真正从小就听的歌曲,就在我们镇写的,地点叫白石屋,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,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、阮若珊借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初期的《沂蒙山小调》,后在流传中经过多次加工修改,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沂蒙民歌……

话说白石屋(音:杯时乌)离我家只有几公里,而抗大就是我初中学校的前身,现在已经恢复抗大的名字了……

再话说,抗大的学生在一场叫大青山的战争中死了很多,现在看来,都是小孩子……